每日心情说说

导航栏

×
每日心情说说 > 心情说说 > 导航 >

郁达夫文学作品摘抄

郁达夫文学作品摘抄

发布时间:2025-06-05

郁达夫文学作品摘抄(合集8篇)。

郁达夫文学作品摘抄 篇1

《沉沦》是一篇完全由主人公的主观世界所表达出来的文章。郁达夫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出了主人公眼睛看到的世界与他内心里的世界所表达出来的冲突。主人公在看到自然风景时内心的平静祥和,在他与人相处时的种种不融洽造成了他心里的苦闷、矛盾、挣扎、逃避等等心理状态。

他不是在教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只是在告诉你当人际关系不融洽时,你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会有很多的苦闷,会有很多的挣扎,也会产生一些与平时不同的行为。这些苦闷与特例的行为或许会使你在别人的眼里看起来很奇怪,从而更加剧了你与别人之间的距离。但其实这时你只是生病了而已,就像感冒病菌得不到控制时,会让人发高烧。在与他人相处时,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想法,当他人的想法与你的想法产生冲突,而这冲突你知道,但怎么努力也无法解决,甚至在拉大你与他人的距离时,别纠结,你所要做的只是为这冲突找一个合理的释放。当这冲突找到适当的出路,你的病就会好了的。

主人公在面对自然环境时,能看到它美丽的风景,会自然到自言自语以抒发自己在人群里那种孤寂的感觉。而这种自我的感觉却又很轻易的被小草随风浮动的声音所打断,他或许还是在期盼能有人与他一起欣赏这美丽的风景吧!这种心情,还是自己主动出击,约约朋友,会一会,自己的坏心情还是只能靠自己才能转化为好心情!

主人公在日本留学,他深感到自己作为外来者很难融入日本同学之间的话题,于是他想发泄这种苦闷,就找到同是留学生的中国同学,但在与他聊天后,反而更加剧了这种苦闷,以致于他连中国同学也愤恨上了。让一个人切身的感同身受的去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啊。我想能做到感同身受的人也就两种人:一种人情感智商相当高的人,他会在同情的基础上试着去理解你;另一种人就是经历过这种苦闷的人,他会理解你的感受。但往往在这个时候,通常会有另一个不满足的声音在心底里出现,谢谢你的理解,但请告诉我怎样才能摆脱这种苦闷。

主人公用各种途径释放自己内心的苦闷,他一直都在凭借自己的力量不断的挣扎,在文章的最后,更呐喊出:中国,强大起来吧。他心底里最强的心声。

而我想,时间若是定义在现代,“坚强起来吧,脆弱的内心”这最强的呐喊声,“坚强起来吧,去找到处理事情的正确态度!”

郁达夫文学作品摘抄 篇2

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大多数作品选和文学史对这部小说都做以上的解读,即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强调小说中主人公爱国的社会意义。事实上,我在读过小说之后,觉得小说中“我”几次写到“祖国”,都和传统意义上的爱国并无太大关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时的一种借口。

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感、多疑、偏狭造成的,很难都推到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支那人”的歧视上:因为“我”不仅是感到“日本人”对自己的冷淡而发出复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亲的兄长,也会反目成仇,因此与其说是由于祖国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视社会原因使“我”产生痛苦,不如说是由于“我”本人的性格弱点使自己产生痛苦,是一种病态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义的手法将这种痛苦表现出来而已,将小说的主题勉强拉到“爱国主义”上,我以为并不符合小说的真正实质。而从叙述者的语气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因此在描写到主人公的某些内心情绪时,会有一些近似调侃的句子出现。

如描写到他与兄长之间发生了龃龉,并写信与兄长]“绝交”,描写他心中“恨他的兄长竟如同蛇蝎一样”,然后写道:他“把他兄长判决是一个恶人,他自家是一个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把他所受的苦处,夸大的细数起来。他证明得自家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流下来。”

在这一番描述中,作者虽然没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极度“自我中心”的错误,但语气显然是不赞同的。

总之,我以为, 与其说《沉沦》是一部社会悲剧,不如说它是一部性格悲剧,

以“我”的性格,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恐怕都不会感到快活。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一个恋慕少女的少年内心的情绪躁动。而之所以有文学史上那看似严肃的解读,我以为主要是因为“性”的问题是建国后评论者力图回避的话题,但小说的作者却又是一位现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进步作家,《沉沦》也是一部无法回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着小说中几次出现的“祖国”字样,将小说的主题拉到“爱国主义”上面,对其中显而易见的“性的躁动”避而不谈了。以我之见,这部小说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如果说它反映了什么时代进步思想的话,那也只是由于作者对“性欲躁动”和内心隐秘的大胆揭示,所展现出来的,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

郁达夫文学作品摘抄 篇3

读郁达夫的小说,要有一颗慈善的心,要体谅一个离开了父母,没有人能够理解的敏感的年轻人的苦闷,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思,就宁可不读,否则不仅侮辱了自己,更侮辱了作家,可是现在的人有哪一个是严肃地对待别人的作品的呢,人们以为自己花了钱买到的就都是自己可以糟蹋的商品,殊不知,每一件物品里边都包含了生产者的心血,甚至是生命,是一生的不幸,是半世的孤寂与凄凉。要用心去读,如果糟蹋粮食,人的身体会不舒服,如果糟蹋文化,人的心灵也将会病得厉害。

空虚

从一个夏日午后的对自己心灵的描述开始写起,写了近来的一些心情,然后回忆了几年前的一段单恋,并且写了在上海的一些经历,然后一个正要回国的朋友为线索写了几件生活中的事情。这篇小说倒像是散文,也像是日记,总之是一篇自传。

空虚寂寞得心境,流落异国的感伤,对于国内政治和社会风气的不满,性的苦闷,前途的渺茫,对旧爱的无奈。

这里边最主要的是思维线索,有钱的学生在日本不学无术,回国却成为了要人,而每门课都可以拿优等的学生却干谒无门,这里边的讽刺都不露痕迹,而并没有过多的怨言,大概这是因为作者本身对于功名的淡薄。

“我近来的心理状态,正不晓得怎么才写得出来。有野心的人,他的眼前,常有着种种伟大的幻象,一步一步跟了这些幻象走去,就是他的生活。对将来抱希望的人,他的头上有一颗明星,在那里引路,他虽在黑暗的沙漠中行走,但是他的心里终有一个犹太人的主存在,所以他的生活,终于是有意义的。在过去的追忆中活

着的人,过去的可惊可喜的情景,都环绕在他的左右,所以他虽觉得这现在的人生是寂寞得很,但是他的生活,却也安闲自在。天天在那里做梦的人,他的对美的饥渴,就可以用梦里的浓情来填塞,他是在天使的翼上过日子的人,还不至感得这人生的空虚。我是从小没有野心的,如今到了人生的中道,对将来的希望,不消说是

没有了。我的过去的半生是一篇败残的历史,回想起来,只有眼泪与悲叹,几年前头,我还有一片享受这悲痛的余情,还有些自欺自慰的梦想,到今朝非但享受这种苦中乐sweet bitterness的心思没有了,便是愚人的最后的一件武器——开了眼睛做梦,——也被残虐的运命夺去了。啊啊,年轻的维特呀,我佩服你的勇敢,我佩

服你的有果断的柔心!”

我从这些文章里能够感受到共鸣,但是也感到同样的空虚的加重。

“杨梅烧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真正的人生就是五位杂陈,但是简简单单的生活并非我所愿。”为学的早晨,因为知道了更多而至于丧命。

一种乱伦的爱情文章时空上面的衔接很有意思,总的来说,就像穿衣服一样,棕色的鞋子,棕色的外套总不会有不协调的感觉。但是思想上来说,大概是让人自信起来的吗?有了活着的勇气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

郁达夫文学作品摘抄 篇4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大多数作品选和文学史对这部小说都做以上的解读,即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强调小说中主人公爱国的社会意义。事实上,我在读过小说之后,觉得小说中“我”几次写到“祖国”,都和传统意义上的爱国并无太大关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时的一种借口。小说中的“我”的感伤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感、多疑、偏狭造成的,很难都推到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支那人”的歧视上:因为“我”不仅是感到“日本人”对自己的冷淡而发出复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亲的兄长,也会反目成仇,因此与其说是由于祖国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视社会原因使“我”产生痛苦,不如说是由于“我”本人的性格弱点使自己产生痛苦,是一种病态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义的手法将这种痛苦表现出来而已,将小说的主题勉强拉到“爱国主义”上,我以为并不符合小说的真正实质。而从叙述者的语气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因此在描写到主人公的某些内心情绪时,会有一些近似调侃的句子出现。

如描写到他与兄长之间发生了龃龉,并写信与兄长“绝交”描写他心中“恨他的兄长竟如同蛇蝎一样”,然后写道:他“把他兄长判决是一个恶人,他自家是一个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把他所受的苦处,夸大的细数起来。他证明得自家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流下来。”

在这一番描述中,作者虽然没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极度“自我中心”的错误,但语气显然是不赞同的。

总之,我以为,与其说《沉沦》是一部社会悲剧,不如说它是一部性格悲剧,以“我”的性格,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恐怕都不会感到快活。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一个恋慕少女的少年内心的情绪躁动。而之所以有文学史上那看似严肃的解读,我以为主要是因为“性”的问题是建国后评论者力图回避的话题,但小说的作者却又是一位现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进步作家,《沉沦》也是一部无法回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着小说中几次出现的“祖国”字样,将小说的主题拉到“爱国主义”上面,对其中显而易见的“性的躁动”避而不谈了。以我之见,这部小说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如果说它反映了什么时代进步思想的话,那也只是由于作者对“性欲躁动”和内心隐秘的大胆揭示,所展现出来的,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

郁达夫文学作品摘抄 篇5

昨晚至今晚,刚好一天,读完了近450页的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郁达夫自传。说是郁达夫自传,其实是华严实将郁达夫一生所写的关于自身经历的散文编辑到了一起,除了各章标题,内容全是郁达夫自己写的。与他人作的传记或自己专门写的自传读起来别是一番风味。因为他人作传,老是单膝跪地或居高临下;而自己作传不免有些掩饰。对于郁达夫这样的旷世奇才(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我读来,郁达夫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旷达与创新亘古未有),这类“自传”再好不过了!

和大多数近代大家一样,郁达夫出身于江南普通的中产之家(近代大家多出江南,不得不承认与山水对人艺术修养的熏陶作用),幼年丧父,靠勤学苦读和兄长的帮助,留学日本。在他的记叙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的求学者,在异国他乡忍受孤寂、颓废度日。第一次嫖宿妓女,然后就会有无数次;对异性的幻想与渴望;无聊时不想写作、不想看书,好点小酒,和女人厮混,时而还带着妓女去吸鸦片;三十好几的人了,放着自家妻儿不顾,疯狂地追求王映霞;自己抛弃妻子,另寻新欢,最后却被王抛弃。看着郁前面对王痴狂般的迷恋与海誓山盟与后面的不欢而散,不得不感慨人是会变的。当然也让人羡慕林语堂夫妇能结发到头白啊。一个鲜活的郁达夫跃然眼前,他的自述中可以看到我们每个人的影子。孤独、旷达(也可以说不会生活)和平凡人身上的欲望。与形象伟岸、高高在上的学者大家相较,我更喜欢这样的郁达夫。现在才明白为什么老师在课上说中国近代的小说创作除了鲁迅、郁达夫外,其他人的在今天看来都相当拙劣了。 “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要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郭沫若

自古文人多寂寥,诚哉斯言!似乎大多文学家或艺术家成功的背后都有背负着沉重的孤寂。但或许正是这种孤寂,犹如悬崖之上的流水,不尽流淌下来,才在这悬崖处形成瀑布,得以爆发。正如郁达夫在劝朋友别结婚时所说:“孤独感……是艺术的酵素,或竟可以说是艺术本身。”又让我联系到了尼采、三毛、海子……不幸的人。

郁达夫文学作品摘抄 篇6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在日本的生活展开,通过环境的改变,细致地描写了他强烈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对“性”的苦闷。

《沉沦》分为八节,每个情节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段。在这些片段中,时间地点都不相同,主人公的心情也有变化,但是每个片段之间都没有明显的过渡。不同于其他叙事小说,《沉沦》的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的贯穿线索是主人公心情的跌宕起伏。是一种“情绪流”结构方式。这种分节式的写法,没有了传统小说的连贯性,却更使我感受到主人公的孤僻和孤单,他总是一个人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不断地与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内心做着抗争。

第一节叙述了他在九月份的一天独自一人来到田野间看书。晴空、琼浆一般的微风、轻纱似的薄雾、带着紫罗兰气息和风的小草以及他手上的诗集和想象中的南欧海岸、小天神等意象,都弥漫着一种浪漫的气息,而主人公在这样唯美的环境中独处,时而吟诗落泪,时而注目凝视,时而又自嘲自骂,这种心情的强烈起伏与周围宁静优美的环境形成对比,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一个孤僻的忧郁症患者。他像一个与世人隔绝的艺术家,沉沦在自己的世界里,又害怕心思被人猜透。

第二节叙述的是主人公在学校里的故事,在这一节中郁达夫开始写到主人公对“性”的苦闷。他在学校时渴望着捧着书本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贪那孤寂的深味。他对同学的怨恨和排斥与他独处时的那一种自由与放纵形成了对比,更加明显地体现出他对独处的依恋和渴望。他又是厌恶与害怕孤独的,在热闹的学校中的孤独比独自一人在某个地方的孤独更加强烈,更加令他感到痛苦。他怨恨与自己疏远的同学,感激来接近自己的同学,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他自视清高,却做不到与世隔绝,他时时关注周围的人,将别人的一举一动都与自己联系起来,于是别人的举动便牵动着他的情绪。在我看来,他之所以贪恋孤寂的深味,并不是他真的渴望别人不来近身,而是他不懂怎样与人交流,甚至连说话都成了问题。于是,他把自己的性格缺陷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是别人嘲笑他、刻意疏远他,这种自欺欺人造成了他对同学的厌恶,也加深他的孤独感。

他这种淡淡的生活总有波澜的时候,那就是他看见异性的时候。原本已经习惯孤独的平静心情被两个穿红裙的女学生打破了。他被女学生的美丽和娇柔触动了,使他呼吸都紧缩起来,他激动到无视他人的存在,眼里只有两个女学生,以至于觉得似乎只有自己与她们讲了话,害羞了起来。他欣喜地跑回旅馆,又开始了自嘲自骂,他后悔自己没胆量接近别人,又马上将这种“错误”转移到两个女孩身上,他觉得她们的笑都是给那三个日本人的,因为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所以才不屑一顾的。他将一次与异性的偶遇放大到为国复仇上,于是恨祖国的不强大,恨自己为何到日本来,恨自己虚度了青春的二十一岁。其实,那两个女学生未必注意到他,也就没有什么不屑一顾的做法了,是他自己内心的波澜太强大,以至于他的整个世界都在颤动,女学生的出现使爱情在他心里的地位迅速上升,甚至可以为爱情抛弃只是和名誉,为爱情而死。

第三四节主要描写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求学历程中换了好几所学校,因为他渴望自由,忍受不了中国学校的迷信的管束,于是他辍学回家。在家中做起文章,他将周围的一切都想象成外国的情景,这种幻想越来越剧烈,最终引发了他的抑郁症。初到日本,生活在他看来是充满希望的,他有朋友,有逍遥自得的心情,但是他对性的幻想和渴望使他觉得自己是罪恶的,于是他便开始在性的苦闷中挣扎着,于是平静的生活被搅乱了。第三四节采用了插叙的写法,告诉读者主人公为何抑郁,为何对性如此敏感。

第五节又回到了遇见两个女学生之后。他的抑郁质越来越严重,与中国留学生也逐渐疏远了,甚至把他们都当成了复仇的对象。和同伴之间的绝交使他更加绝望孤独,这时候拯救他的还是“性”。他爱上了旅馆主人的女儿,但是情形还和之前一样,他不敢与爱慕的异性说话,不但如此,还要摆出一副兀不可犯的样子,虽然爱着别人,却总要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证明他并不为之所动。这种傻瓜般的自尊更加剧了他的孤僻,虽然他渴望与异性的接触,但却用一种柏拉图恋爱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爱情。他抑制不住好奇心,偷看了主人女儿洗澡,女人的裸体激起了他的色心,他激动地跑上楼去裹在被窝里,听到门外主人女儿的动静,他渴望她能走进来,但这时候却突然听到了她和父亲的谈话,虽然听不清,但是他肯定自己猥琐的行为被发现了,这里他做贼心虚地逃离了旅馆。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位农夫,农夫对他突然的问候竟也使他猜疑,怀疑农夫也知道了他的行径。这种极度的害怕表现了他对性的渴望但却觉得性是一种犯罪,是肮脏的心理。于是,他又开始逃避,躲在了人迹罕至的梅园小屋里。

在梅园里的生活使他的抑郁质越发严重,达到一种神经质的地步。他与长兄产生了矛盾,寄去了绝交信,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既得不到爱情,也得不到亲情,他从未反思自身,把一切都归咎于天命,甚至可怜到得到了天神的怜悯。直到一天,他捧着诗集来到山顶,面对宽阔的平原晨光,他觉得自己之前的气量实在狭小,这时候他又变得乐观起来,仿佛得到了大自然的洗礼,原谅了宽恕了一切。但是,命运弄人,这种积极的心态没有持续多久,就被他的死穴“性”给击破了。他听见了草丛中男女偷情的声音,之前伟大地饶恕一切的形象一下子又被打回到下流猥琐的样子。

第七节和第八节是故事的结尾。他精神病般地无目的地行走着,既然摆脱不了性的苦闷,他就从此深陷其中了,他甘愿成为自己认为的下流的人。他走进了一家酒店,是因为知道里面有妓女才鼓起勇气进去的。面对娇滴滴的声音,他难耐淫心,又开始为自己找借口,他把找妓女的行为升华成为证明自己勇气的宣战。在被侍女问到是哪里人时,他变得羞愧起来,他又开始恨祖国的不强大,因为祖国的不强大,使得他屡屡得不到女人的亲睐。这种怨恨越来越严重,到最后祖国的不强大成为他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

读到这里,我对主人公的感情从厌恶又回到了同情。一个寄人篱下的留学生,独自一人在外的生活是十分艰辛的,对祖国强大起来的愿望也是十分强烈的,这大概也是郁达夫自己的亲身感受。无论主人公在日本时的心理有多么扭曲,但那却是年轻人的正常心理,因为没有亲人和朋友的宽慰,这种心理才变得可怕,甚至造成了抑郁。主人公结尾含泪的呼唤,让我的心情顿时低落了。他像一个被母亲抛弃的孩子,受到欺负时,总是想着如果母亲在的话就不会这样。而这个能给予他温暖和保护的母亲是他弱小的祖国。他的呼唤使我觉得仿佛穿越回那个时代,变成了广大青年人的一员,和他一起呼唤和渴望着祖国的强大。

回头看看,之前他的孤僻心理也似乎可以原谅,文章原本相对独立的片段也都有了情感上的联系了。之所以贪恋独处,之所以可以为爱情而死都是因为感受不到爱,而这种爱的源泉就是祖国给他的慰藉。郁达夫通过主人公的呐喊,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他用浪漫主义的风格加上平实易懂却又耐人寻味的写法,使《沉沦》这篇小说显得与众不同,不同于鲁迅犀利和充满战斗力的笔锋,也不同于冰心的温婉和盈溢母爱的风格,它有着深沉浪漫的温柔,也有着字里行间凌冽不羁的悲情。《沉沦》一经发表,就有很大的争议,大部分的声音都说这是一篇淫秽小说。但是,我十分赞同周作人对它的见解:他是‘受戒者的文学’,而非一般人的读物。它如同波特莱耳的诗歌,使明智的读者得到真正稀有的力!这使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变味,即使是现在,翻开《沉沦》,依旧能深深地沉沦于那个时代同胞们的呼唤中。

文章来源:http://www.ms947.com/m/55255.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