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威向前冲教案(范本4篇)。
小威向前冲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王二小的英雄事迹,领悟小英雄爱憎分明、机智勇敢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
2、认识“军、根、敌”等14个生字,会写“灭、面、听、就、员、声、边”8个生字,理解“根据地"“扫荡”等新词。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录音
三、课时安排:两节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烘托气氛
1、播放课件:在《歌唱二小放牛郎》为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显示课文内容的动态画面教师配乐解说,并适时简介时代背景——抗日战争时期,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之中。
师:同学们:想深入了解这个动人的故事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小英雄王二小》。(板书课题)
2、请读课题,读出你现在的感受。
(指读、齐读、点拔重读“英雄”)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借图解词。
1、初读课文,明确要求。
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音读准。多读几次,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提出生字、新词。
(预没: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词可能有“根据地、八路军、儿童团员、扫荡、敌人、放哨、迷了路、带路、气急败坏、埋伏圈、四面八方”等)(板书)
3、自主识字,合作交流。
(1)学生自学字、词。
四人小组互认互教互查生字认读情况,并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以及对词语的理解。
(预设:学生交流解决的问题,可能是生字,及“迷了路、带路、敌人、四面八方”几个词语)
(2)检查识字情况
做摘果子游戏:课件出示智慧树,上面挂满果子(未加音的生字),师点击生字,生认读,读对了生字变成红苹果。并抽查识字的方法,组词,用“帮助”造句等。
(3)说说解决了哪些刚才不懂的词。(划掉板书上相应的词)
4、借图解词,降低难度。
(集中解决一、二自然段的生词,其余随文解决)
(1)课件出示抗日根据地画面,随之飞入生词“根据地”,学生读生词,教师通俗地讲解:
抗日根据地:就是抗日基地,是为打击日本鬼子提供各种支持的地方。
(2)在课件“根据地"的画面上,依次出现八路军战士,正在山坡上放哨的儿童团员,同时随之出现生词“八路军、儿童团员、山坡、放哨”。学生读词后,教师讲解。
八路军: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儿童团:抗战时期的儿童组织,儿童团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少先队员。
放哨:观察敌人的情况,及时向八路军报告。
扫荡:敌人进村里*、放火、抢东西。
5、看图说词,理解巩固。
师:让我们连起来说说画面的意思。
(师)这个村庄是一块抗日——(生)。根据地,(师)这里有乡亲们,还有——(生)八路军、儿童团员,(师)为了预防敌人来一(生)扫荡,这位儿童团员正在——(生)山坡上放哨。
6、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7、指导写字
具体指导内容可参见《教参》写字部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小英雄王二小,这节课我们要深入研读课文,弄清楚为什么说王二小是小英雄。(板书课题)
要研读课文,必须闯过三关——生字关、插图关、朗读关,有勇气闯关吗?
(二)复习生字、词。
1、课件演示从课文中飞出的生字,学生轮读、抢读。(先加音读,再去掉音读)
2、再演示从词语花篮飞出的生词,学生认读。
(三)看图读文,理解大意。
1、同桌一起合用一本书,看课文插图,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
2、用“谁在干什么?”这样的句式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1)王二小帮助八路军放哨。
(2)敌人迷了路让王二小带路。
(3)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4)敌人杀害了王二小。
(5)八路军消灭了敌人。
(四)研读感悟
1、找到你认为能说明王二小是小英雄的段落,大声读一读,然后说说你从哪里可以看出王二小的确是个小英雄。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教学顺序)
(1)生:敌人经常来扫荡,王二小还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所以说,他是个小英雄。
课件出示句子:王二小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师:指读句子,“常常”是什么意思?换个词再读一读。
师:你会用“常常"说句话吗?
课件出示常常。
学生口头造句。
师:(课件出示第一幅插图)看,王二小常常干什么?想想他为什么这么做?(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神态,理解王二小是以放牛做掩护,为八路军放哨。)
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导突出“常常”“一边……一边……”
(2)继续研读。我们还可以从哪里看出王二小是个小英雄?
(讨论后回答)
生:敌人叫王二小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生: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自己却被敌人杀害了,所以他是英雄。
生:王二小帮助八路军消灭了敌人,所以是英雄。
2、借助画面,启发想像,感悟英雄内心。
(1)课件出示第二幅插图。看图,想像敌人怎样叫王二小带路的?王二小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2)先说一说,再演一演,然后为集体评议。
(3)课件出示第三幅画面以及远处山腰上隐约可见呈包围之态的八路军战士。
(4)理解:埋伏圈
(5)课件出示句子: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
师:为什么要“装着听话”的样子?说明什么?
(6)课件出示第四幅图。看图,敌人知道上了当,会怎么样?说说他们的表情,想想他们的样子。
生:敌人肯定又急又气。
生:敌人是又气又怕。
生:敌人气得大喊大叫,举刀要杀王二小。
生:敌人气得瞪着眼睛,跺着脚。
师:这就是气急败坏的样子。
(7)第5自然段
(8)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英雄的内心世界。
师:面对气急败坏的敌人,面对敌人举起的战刀,我们的小英雄王二小是怎样想的呢?(引导看图,根据画面上王二小的神态、动作,想像出王二小的语言、行动和内心世界)
(9)说说王二小在敌人面前的表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3、小结。
师:现在,你觉得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课件出示,填空:的王二小。
4、激发情感。
师:(根据学生填空总结)对,就这样聪明可爱、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热爱家乡的王二小被敌人杀害了,年仅13岁。他永远离开了亲爱的爸爸妈妈,离开了热爱的村庄、学校、小伙伴和八路军,他的鲜血染红了家乡的土地,他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山沟里的乡亲们。正是千千万万个王二小这样的英雄,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件出示,王二小牺牲后,乡亲们悲愤的场面)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王二小说些什么?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吗?
(五)指导朗读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3、4、5自然段,同桌互读互评。
2、谁觉得自己读好了,就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先自评“我比我”,说说自己比初读有哪些进步,然后师生对“自评”进行评价。)
3、教师范读
4、学生配乐朗读。
5、师:王二小英勇牺牲了,但他的血不会白流。看(课件出示八路军冲锋的录相画面),齐读后一段。
(六)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在我们幼小的心田里又种下了一个英雄的名字他就是——(生)王二小。让我们再深情地呼唤(示意齐读课题):小英雄王二小,让我们一起把一首颂歌献给他。(出示王二小画像)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
(七)实践活动:
1、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小朋友听。
2、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
小威向前冲教案 篇2
《小英雄王二小》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叫王二小的儿童团员,从发现敌人到将敌人引入八路军的包围圈,后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胜利的经过,虽然言语质朴、简单,但是在次的与文本接触的过程中,学生还是能体会到二小机智、勇敢而乐观的个性。
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有几个明显的难点:
1、现在的孩子和当时的孩子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让养尊处优的孩子体会战火纷飞的年代并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如何让孩子了解故事的背景显得尤为重要。
2、在课文中,出现了很多过时代的词,诸如:敌人、扫荡、放哨、埋伏圈、英雄、儿童团员等对学生来说生僻的词语,在接触文本的过程中,如何将它们弄明白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3、课文的情节比较简单,故事叙述简洁,没有很多激情的句子,如何激发起孩子们对小英雄王二小的崇敬之情,如何指导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个难点。
从教学实效来看,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做得比较满意的。
1、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前认知状况,在学习本课前,做了充分的铺垫。如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了解那个战争年代,了解小英雄王二小的事迹。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利用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教学理念是相符合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学生对课文的能很好的理解,这也为情感朗读做了很好的铺垫。
2、充分发挥本班教学的优势,利用学生能说的这个资源,积极鼓励小组成员间互相帮助,以帮助同学突破字词的难点。例如在初读课文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组内成员,也可以举手问老师,这样,可以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和状况,解决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也非常热忱,互相帮助,并且乐在其中。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美观、实效的课件,并且利用音乐的渲染力让学生在接触文本前就有了情感的激发。比如课前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让学生感受到了故事的氛围和大致的情节。
小威向前冲教案 篇3
灯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掌握文中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学习揣摩文章句子含义。
3.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2.体会作者的抗日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1、学习揣摩文章句子含义。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语言揣摩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灯笼图片展示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二、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60年代初期创作的以表现延安生活的名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以及《难老泉》、《“早”》被收入散文集《北极星》。在新时期以创作了《天涯》、《忘年》等佳作,1982年出版了后一部散文集《往年》。吴伯箫逝世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两卷本《吴伯箫文集》。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争讼(sòng)领域(yù)斡旋(wò)静穆(mù)
思慕(mù)幽悄(qiǎo)霍骠姚(piào)怅惘(chàngwǎng)锵然(qiāng)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g)马前卒(zú)神龛(kān)
犬吠(fèi)庞大(páng)
2.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司马懿探山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司马懿探山》就是司马懿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在攻打街亭之前到敌营巡视的故事。
四、感知课文内容
范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作者围绕灯笼,回忆了哪些与灯笼有关的事件?
1、长工李老五和我提着灯笼去接祖父。
2、小时候在村里挑着灯笼上灯学。
3、乡俗还愿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4、元宵节在几处山城小县里看灯笼。
5、族姊远嫁看满街的灯火。
6、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微软雅黑字的喜悦。
7、由宫灯联想到汉献帝有灯笼做伴的可悯处境。
8、联想到将军在挑灯看剑的壮观。
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五、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线索:灯笼
一(1-2)、由小孩子喜欢火、光引出灯笼。
二(3-11)、回忆小时候与灯笼有缘的事。
三(12)、由灯笼联想到火把,探海灯,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
六、合作探究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七、探究主题
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八、揣摩语言
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2、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小威向前冲教案 篇4
社戏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
(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g、沁qìn、头昏脑眩xuàn、惮dàn、踱duó
棹zhào、归省xǐng、行háng辈、撺掇cuānduō
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
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三、研讨结构,把握情节:
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看京戏的情形。(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三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四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部分:
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否是多余之笔?
(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
(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明确: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五、小结。
1.教师再次强调有关鲁迅的重点介绍、课文的结构安排意图。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提出质疑。
六、布置作业:
1.抄词(见《词语手册》)各三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并分别说说美在哪里。
3.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四题。
第二课时
一、研讨课文第三、四部分:
讲析上节课的作业第2题,在学生分组探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1.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二)指导朗读几个重点段落,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如:
1.情感美——开船出发:“一出门,……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景物美——月夜行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3.故事美——月下偷豆:“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学情处理)
二、自读课文,讨论疑难。
(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相互讨论,为下节课作准备。)
三、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二题。
2.摘抄文中所有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好词佳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前课内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大家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由同学们解答,不能解决的,由教师解答。然后,引导大家集中讨论以下问题。
二、问题讨论。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文章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品味词句,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1题,加着重号的词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3题,你有过类似经历吗?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四、引导归纳中心: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布置作业
1.细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提示:可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谈。)
2.熟读、背诵文中的体现景美、情美、故事美、情感美的段落。
3.作文:《我的一个人》
提示:(1)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词,如:“欣赏”、“难忘”、“喜欢”、“讨厌”等,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题目。(2)用具体的事例和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
每日心情说说小编为您推荐小威向前冲教案专题,欢迎访问:小威向前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