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齐白石观后感(精品8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8篇观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百年巨匠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百年巨匠齐白石观后感 篇1
纪录片《百年巨匠》国际宣传片启动仪式21日在北京举行,张艺谋将担纲《百年巨匠》国际宣传片总导演,莫言则将担任《百年巨匠》国际版的总撰稿。
《百年巨匠》国际版分为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法语等八种语言,第一季共10集,每集52分钟,拍摄鲁迅、冼星海、梅兰芳、焦菊隐、林风眠、张大千、吴作人、徐悲鸿、刘海粟、启功10位蜚声世界的艺术巨匠。
在启动仪式上,张艺谋表示,这些文化巨匠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我们要尽力做好这件事,给历史一个交代,给后人一个启迪,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
莫言在致辞中表示,撰稿首先是个反复的过程,面对这些大师的辉煌业绩、不平凡的人生道路,让我们产生很多联想和对自己的`观照;其次,撰稿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面对这些前辈在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艺术上的创造,以及纪录片的艺术创作,对我的文学创作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百年巨匠》国际版取材于百集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该纪录片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全方位拍摄制作的关于20世纪中国画坛巨匠、艺苑大师、文坛泰斗的人物传记纪录片,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六个篇章共计四十余位中国文艺领域的杰出代表。《百年巨匠》国际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中国民生银行、百年艺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百年巨匠齐白石观后感 篇2
提到“匠人”,大家眼前似乎都会浮起差不多的画面:幽静安然的小屋里,穿着工作服的匠人或写或画或动,专心于自己的这门手艺,管你屋外是春色盎然还是冬雪纷飞,只是心无旁骛、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在自己的领域里。
渴望匠人精神的回归是当下浮躁社会中人们的精神诉求,遗憾的是,提到“匠人”,许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日本或者德国那些精益求精的手艺人或者工程师,而淡忘了自己民族千年历史中那些闪耀的巨匠。
百集大型人物纪录片《百年巨匠》应运而生。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作厂(集团)等部门联合摄制,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全方位拍摄制作的关于20世纪画坛巨匠、艺苑大师、文坛泰斗的纪录片。
还原真实生活,描述巨匠精神
《百年巨匠》分为美术篇、书法篇、文学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以百集的规模拍摄43位20世纪中国文艺领域的杰出代表。其中美术篇包括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刘海粟、吴作人、关山月、吴冠中、李苦禅、蒋兆和、石鲁、黄胄;书法篇包括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赵朴初、启功;京剧篇包括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话剧篇包括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金山;音乐篇包括萧友梅、刘天华、贺绿汀、黄自、冼星海、聂耳;文学篇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因为巨大的拍摄规模,有人称《百年巨匠》为一项“工程”,在九十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百年巨匠》宣传片代言人蓝天野看来,这不仅是工程,而且是一项抢救工程。“如今见过这些前辈大师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拍摄以来,这些采访对象已经走了好几位。抢救任务迫在眉睫。也正是通过这些与前辈亲身接触过的人的讲述,这些巨匠被还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他本人也亲自践行着匠人精神,在美术、戏剧等领域的拍摄中接受采访时间长达12小时。
《百年巨匠》美术篇第一、二部日前已在国内外40余家卫视播出,并获得五项纪录片奖项。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刘羽在采访中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深入直接地用史实说话,是《百年巨匠》的重要特点及优点之一。“用原貌、原作、原物、原址和情景再现的方式还原了巨匠们的人生奋斗和家国情怀,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力求以客观的视角和平视的角度,还原巨匠本色,重塑大师形象。”
为了真实完整地还原大师生活,摄制组花费了一番大力气,拍《齐白石》,去了湘潭、长沙、北京、西安;拍《徐悲鸿》,去了宜兴、上海、南京、合肥、北京、法国巴黎、美国丹佛;拍《张大千》,去了重庆、成都、西安、兰州、台湾地区,法国尼斯、巴黎,美国蒙特雷、旧金山、洛杉矶;拍《黄宾虹》,去了安徽、浙江、上海……几乎无所遗漏地重走了大师路,只为最真实地还原与记录。
“另外一个特点便是大量的采访,而且是极有价值的采访。”刘羽强调。《百年巨匠》的采访对象包括艺术家亲属及其后人、弟子,还有友人及其后人、历史见证者、研究学者等,不仅有独家珍贵的口述历史资料,也有深度独特的专业见解。
不封神,只纪人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增多,现代人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轰炸式的.种种信息。原本门槛很高的视频内容也是一样。花费一两个小时之后发现自己看了一部“烂片”,是很多人最尴尬的体验之一。
如何拍摄出受观众喜爱的纪录片,这对摄制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资深导演,曾执导过以色列、摩洛哥等跨国纪录片的吴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化的竞争对纪录片带来相当大的冲击,但随着《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热播,证明了在小众市场中还是有竞争潜力的。“总结下不难发现,这些受观众喜爱的纪录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人情味儿,最忌讳的就是裹脚布式又臭又长的东西。”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百年巨匠》出品人连辑也强调说,43位巨匠身上既有时代造就的共同特征,也有各自的鲜明个性。他说道:“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革命文化碰撞的痕迹体现在了这43人中,纪录片全面梳理了百年来文化的维度与历史,从中可以找到当代文化的基因,启发大众认知社会。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姿态,远远高于当今很多小众的个人主义的创作,为大众提供了精致的文化产品。”
“但每个人又都是个性化的,他们树立的文化标尺与今天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抄来抄去的文艺创作截然不同。未来,《百年巨匠》将走进校园,我们也将以此为基础继续文化精英们的资料整理工作。”连辑说。
增强文化自信,传递人格力量
对于喜爱韩剧以及欧美流行乐的年轻一代来说,发自内心的以本民族文化为傲、热爱民族文化是一件略显陌生的事情。而这也正是《百年巨匠》系列纪录片的另外一个重要诉求。
连辑指出,解放初期不少中国传统的东西逐渐地被淡化甚至边缘化,有些画家有段时间在学校都没有事干,因为都教西画不教中国画。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文化自信在哪里?通过这个片子我们就可以很有力地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百年来形成的巨匠的群体,他们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当今的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表现。你树立文化自信没有实例是不行的,把这43个人集中起来看,我们的文化软实力非常之强大,不输给任何一个国家。”
除此之外,传递巨匠们的人格力量也是《百年巨匠》系列纪录片的重要诉求之一。《百年巨匠》的总监制贾磊磊表示,自己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从片子中“找到了一种人格的力量”,“在43位伟大的艺术家身上我们感受到他们的人格力量,无论处在什么样恶劣的历史环境,每个人都非常坚强、自信”。他强调,在某种意义上突出体现了纪录片的两个主题—— 一个是创作艺术美学,另一个就是人格。
百年巨匠齐白石观后感 篇3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部非常精彩的纪录片《猎捕》。这部记录片是由BBC(应该广播供公司)历时三年,遍布三十多个国家拍摄剪辑而成,整部纪录片分为七集,让我看完之后目瞪口呆、震撼不已。
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狮子靠力量击倒野牛,猎豹靠速度追逐羚羊、非洲野狗则靠团队合作捕获角马。
在茂密的丛林里,老虎和花豹利用自己的保护色和周围的环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对要捕获的猎物进行伏击。
在广阔神秘的大洋中,全球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居然以最小的磷虾为食,为了饱餐一顿磷虾,它需要跋涉3000多公里,而虎鲸也依靠团队配合猎杀座头鲸幼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海豹、金枪鱼、海豚、鲨鱼、鲣鸟的轮番围攻下,数吨沙丁鱼几分钟内化为乌有。
在无垠的天空中,老鹰用速度和力量捕食小鸟,雪鸮则无声无息的擒获老鼠。
在寒冷的北极,北极熊在浮冰上艰难的捕食海豹,为了生存有时候还要吃腐食。
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摄制人员利用了无人机、仿生摄像机、甚至动物摄像等各种科技手段和设备,还要忍受严酷的环境。这些幕后工作人员为了捕捉精彩的镜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值得我们敬佩和赞赏。
这部纪录片让我看到动物们在大自然生存很不容易,需要具备很多生存技能、捕猎技能甚至逃生技能。我想:我要学会更多的技能,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环境、遇到各种灾害,都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
百年巨匠齐白石观后感 篇4
在常人眼里,小兔子生性温顺,灵动多姿,乖巧可爱,蹦蹦跳跳的模样惹人喜欢。这种富有灵性的小动物,当然逃不脱文人画家的眼睛,常常成为他们笔下的“常客”。比如齐白石的《桂花双兔》,就是一幅颇有意趣的此类佳作。
中国国画历来讲究一种空灵之美,这幅图画的色彩并不十分艳丽,而且画面留白较多,只有玉兔与桂树照应对话,使人仿佛能闻到八月桂花的芳香,听见小兔蹦跳的声音。只见画面上方,几枝桂树调皮地垂下头来,点缀的淡黄色小桂花也不时露出小脸,在阵阵清香中,两只小兔蹦跳而来,它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又高翘尾巴,竖耳静听。这是一幅多么悠闲的情境啊,我想两只小兔一定是因为闻到了桂花的芳香才欢乐开怀,来这里嬉笑打闹的。
其实,桂花花香轻而淡雅、桂花花朵卓尔不群的独特气质,吸引了文人墨客愿为其多写几笔。白石老人在这幅画中充分调动水墨技巧,将桂花与小兔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用浓墨展现桂花与枝干叶,用侧锋在枝头点缀绽放的花朵。同时,作者对画中小兔形象的勾勒也十分得体,以浓墨晕染其优美的身段,以淡墨勾勒其脚爪,通过计白当黑的手法来表现那长长的兔耳,天真无邪的眼睛,在轻描淡写间把桂花玉兔表现得细腻生动。而这,正是齐白石严谨的构图风格和独到的笔墨功夫的绝佳体现。作者巧妙地将静物与动物融为一体,让人们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自觉地提升对自然的审美情感。同时,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齐白石笔下的作品,天然有一种栩栩如生、灵性十足的趣味,仅是黑白两色的水墨,便能把事物表现得活灵活现,每一个欣赏齐白石作品的人都会发出由衷地赞叹。这幅质朴清新的《桂花双兔》图,洋溢着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气息,将桂花玉兔等高洁之物有机融为一体,既表达了自己不与敌伪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情操,也显示出了画家从容处世、超脱不俗的胸怀。
百年巨匠齐白石观后感 篇5
今天我们学习了美术第一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在几个参考作品中,我最喜欢齐白石老爷爷的一幅群虾图。
这幅作品中共有九只虾,虾的触须密密麻麻重叠在一起,形象逼真跃然纸上。齐白石爷爷笔下的虾十分传神。它的头专门用了浓墨点染,这样突出了虾身体的透明质感。齐白石爷爷画虾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是你知道吗?他一画就是十几年!当年齐白石爷爷为了画好虾,专门养了许多活虾,虾儿们整天欢蹦乱跳,不仅给齐白石爷爷提供了活素材,而且给老人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他每天不断的仔细观察虾的一举一动,看的细致入微如醉如痴,终于他掌握了画虾的技巧。齐白石爷爷画虾与人有别,他的虾每只都不一样,而且绝不呆板。齐白石爷爷自己也说:"余之画虾已数变,初之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几十年方得其神。"
听人说齐白石爷爷小时侯就对虾感兴趣。他小时侯旧居旁有个"星斗塘",塘中水草颇丰鱼虾成群,那种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他童年增添了许多乐趣也为他提供了众多写生对象。
望着这寥寥数笔却生动传神的虾,我十分感慨,如此传世的作品背后,是怎样一条洒满汗水的路,我喜爱这群虾图,更敬佩这幅图的作者齐白石爷爷。
百年巨匠齐白石观后感 篇6
伴随着尾气排放、有机废气,导致了今日自然环境的环境污染,原是清澈的河水越来越混浊,保护生态环境,势在必行。今天早上,我与妈妈报名参加河南商报小记者主题活动,到奥斯卡影城收看小记者专属纪录片:《改变世界的六度》。
这一纪录片关键讲的是倘若全球升温六度以后会变为什么样子,我觉得的提心吊胆,假如人们确实好像纪录片中的那般,那后悔莫及也晚了。
纪录片一开始是讲的倘若升温一度的转变:南极洲冰面溶化,造成 干燥,干风一吹,就造成 野火扩散,大家露宿街头,一些有車的人只能开了轿车在街上流荡,沒有车的就更可怜了,隔三差五也要留意身旁的草坪是否会着起來。
倘若升温二度的转变:生态系统遭受危害,绝大多数的将要灭绝的动物绝种,城市街上的水足有二三十公分深(海面)。我看到这儿,想着:想不到环境污染了自然环境会给大家产生这么大的灾难,之后我从此不乱扔垃圾了。
倘若升温三度的转变:城市汪洋一片,水漫来到二层楼那麼高,假如照这类升温速率下来,那麼2035年的情况下喜马拉雅山就会消退。
纪录片到这儿就完后,我看了以后,很怜悯纪录片里这些可怜的、保护环境的人,她们一直维护着自然环境,却想不到此外有些人污染环境,結果和他人一样,落下来了个大劫难。
期待大家记牢这一影片的警示,少驾车,不随处乱丢垃圾,大家的城市就会见到蓝天白云!
百年巨匠齐白石观后感 篇7
《百年巨匠》国际宣传片21日在京启动。作为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组织实施的“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该片浓缩中国百年文艺发展史,走近中国文艺界大师,展现巨匠风范、中国风采。
《百年巨匠》国际宣传片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中国民生银行、百年艺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担任总撰稿,著名导演张艺谋担任总导演。取材于百集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将分为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法语等8种语言,展现鲁迅、梅兰芳、林风眠、张大千、吴作人、徐悲鸿、刘海粟等10位蜚声世界的艺术巨匠的丰富人生。
据介绍,《百年巨匠》国际版以文化为媒介,通过亲民易懂的镜头语言、传世珍贵的影音资料、在世大家的倾情讲述,向全世界介绍中国20世纪的'文化艺术成就,以及造就这些辉煌成就的中国文艺界巨匠。
百年巨匠齐白石观后感 篇8
水墨的淡雅和齐白石老先生高超的画法,创造出了一幅出神入化的《虾》。
虾,大家都见过,它只是一只平凡的水生动物,而齐白石老先生的虾却创造出一种独有的美丽,让我们一起看看它吧!
黑黑的虾头充满了灵气,齐白石只用了三笔,但每一笔都毫无瑕疵,精确无比。虾身的美很柔和,但又可以看出铁甲般的坚硬,和虾头也很对称。最让人赞叹的自然是虾的胡须,如同蚕丝一般纤柔、美丽,这是点睛之笔。还有虾钳,它很纤细,但却有力,带给我一种柔中带刚的感觉。
两只虾在画中给人一种静中有动的感觉,它们是在干什么呢?我猜是在比武吧!两个武林高手,一个英勇善战,一个会找破绽,打起来一定会是惊天大战。还有可能是玩捉迷藏,说悄悄话,茂密的水草可是它们的秘密基地呢!
听说,齐白石老先生为了画好虾,在家里还养了虾,每天都认真地观察它们的动态,经过齐白石老先生的辛苦付出,一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虾》诞生了!
我们要学齐白石老先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任何事情只有经过努力才能获得成功!